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对该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古代中国
A. 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有民权思想,但无政治实践,也无制度保障
C. 民权思想与西方近代民权思想是一致的
D. 无民权思想,故只能借鉴欧美的民权思想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据此判断法家重视
A. 苦干和自我牺牲
B. 人主的权势
C. 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
D. 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战国时期,楚国攻打宋国。有一学派的弟子慨然主动赴宋抗楚,因为他们“循其主义”而“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最终有72人死难其间。该学派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 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B.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C. 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D. 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
A. 主体相同,内涵一致
B. 主体不同,内涵一致
C. 主体相同,内涵相反
D. 主体不同,内涵相反
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
A.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D.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