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
A. 元朝
B. 宋朝
C. 唐朝
D. 秦朝
《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 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C. 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D. 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 勤俭节约
B. 重农抑商
C. 天人感应
D. 格物致知
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
C.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D. 科举制度创立发展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对该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古代中国
A. 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有民权思想,但无政治实践,也无制度保障
C. 民权思想与西方近代民权思想是一致的
D. 无民权思想,故只能借鉴欧美的民权思想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据此判断法家重视
A. 苦干和自我牺牲
B. 人主的权势
C. 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
D. 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