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 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C. 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 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
A. 元朝
B. 宋朝
C. 唐朝
D. 秦朝
《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 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C. 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D. 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