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这样描述大头针的生产:“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把它拉直,第三个人再把它切断。”依此类推,这种程序使得10个人一天生产48000枚大头针,而“如果靠个人单独工作,每个人一天甚至生产一枚大头针都会有困难。”这表明
A. 这时大头针的生产浪费了更多的劳动力
B. 当时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当惊人
C. 专门化和劳动分工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D. 西方已进入机器制造机器的时代
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见下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世纪末,率先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的国家是
A. 荷兰、英国
B. 葡萄牙、西班牙
C. 英国、法国
D. 德国、法国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中写道:“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A. 资产阶级革命
B. 新航路开辟
C. 黑奴贸易
D. 宗教改革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坚信地圆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这位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并概述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2)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摘编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