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特征 | 感性发展阶段: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 | 理性推进阶段: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个阶段的重要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6年,浙江一家生产压力锅的乡镇企业与国企沈阳双喜压力锅厂联营,可以使用其技术并以“双喜牌”名义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8%,最后取代了沈阳压力锅厂。这种现象成为当时的一种趋势。这表明
A. 乡镇企业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
B. 国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取代计划经济
D. 乡镇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共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
B. “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 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B.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 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D.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 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