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实行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A. 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 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C. 秦朝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纲常的束缚
B. 专制制度的强化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周公“制礼作乐”的理念就是不要把人的命运寄托在鬼神身上,而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培养自己的德行,符合礼的规范;顾炎武说“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这反映二者都主张
A. 实行民本主义
B. 用礼制教化民众
C. 自觉遵守礼制
D. 血缘关系为纽带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A. 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
B. 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
C. 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
D. 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 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B.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C.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周人很早就有建造宗庙的习惯,宗庙安置有代表祖先的木主,里面分建多少个“庙”则取决于宗主的等级地位。宗庙除了祭祀,还可以举行重大典礼、决定重大事情,具有礼堂的性质。与此相关的制度
A. 奠定了神权政治的基础
B. 破坏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C. 形成了族权高于政权的局面
D. 有助于稳定西周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