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 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B. 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 开始出现分封制
D. 阶级矛盾变尖锐
餐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时期不同文明餐饮的特征能体现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餐共饮,构筑起群体认同的纽带,一家人围坐在炉灶边的日常用餐,提升了亲密而持久的社会联系,巩固了家庭生活的基础。同样,正式的宴会有益于将一种家庭亲密性因素传输到政治关系之中,巩固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界定族裔认同。《论语》描述了孔子对用餐的苛求:“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把精心准备的一餐饭与有道之邦联系了起来。即便在大部分问题上与儒家思想相背的严苛的法家,也赞同农业的髙产对于国家的安康重要性。中国的医生将逍家的阴阳观念应用于食物,建议病人通过平衡“热性”食物和“寒性”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材料二:食物在现代早期的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19世纪的工业化则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上,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与此同时,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在19世纪之前,只有精英阶层才可以每天享用白面包和肉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这两种食物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摘编自《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1)结合材料一,分析餐饮在我国古代社会起到的社会作用。
(2)结合材料二,说明食物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城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出现被认为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据点。统治者利用它行使国家职能,是适应统治集团的需要,由于政治力量的作用自上而下形成的:市,指的是交易市场。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由“下”而“上”形成的。
——摘编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开封从1063年起取消了灯火管制,大家于夜间可以自由行走*贸易和消遣地点(瓦子,即后来于杭州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娱乐区)直到黎明都始终开放。但将商业和手工业活动限制在特定区域(厢坊)中的规章似乎失效得更早:店铺和作坊建立于整座城市中。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后,深圳等新型城市在我国迅速兴起。
据材料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城”与“市”在形成过程和作用上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说明,康代的“市”有何特点?宋代城市发展有哪些突破?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
(4)问题:分析深圳等新型城市崛起的影响?
同学们喜欢吃的辣条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物,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这说明
A. 食品的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
B. 吃辣条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C. 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
D. 工业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
19世纪晚期,以非洲和中国为重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争夺与瓜分浪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几乎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此时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全世界都成了列强的殖民地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趋于完成
D. 争夺世界的主要国家是英美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为石油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美孚石油公司”在全盛期垄断了美国90%的石油,无情的利用各种手段挤垮了无数的小企业,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位亿万富翁,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和研究事业,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对此比较理性的观点是
A. 洛克菲勒做慈善是寻求心理安慰
B. 能资助慈善事业的都不会是恶人
C. 垄断的高度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D. 每个人都是高度复杂的社会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