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
A. 中朝决断国事
B. 外朝负责执行
C. 君主集权加强
D. 宰相能力平庸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
A. 周王地位至高无上
B. 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
C. 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D. 宗法等级秩序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