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
A. 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
B. 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
C. 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
D. 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
A. 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B. 六部权利大为削弱
C. 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内阁地位逐步提高
《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A. 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
B. 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
C. 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
D. 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
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
A. 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 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C. 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D. 官僚体制渐趋成熟
唐朝中期,皇帝时而制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系衔,久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专称。这一趋势反映了唐代
A. 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 行政体制混乱
C. 三省体制已经消失
D. 中枢体制演变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