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有历史。仔细阅读表格,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是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 轻工业 | 重工业 | 运输邮电 | 文教卫生 | 城市公用 | 其他 |
7.6 | 6.52 | 51.68 | 2 | 7.2 | 3.7 | 1.1 |
A. 为“三大改造”开始奠定了基础
B.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C.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D.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
1911年,上海拥有丝厂48家,丝车13738台;1914年增为56家,丝车14424台;1917年猛增为70家,丝车18386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 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
D. 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有多条途径,其中一条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创办这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是
A. 方举赞
B. 陈启源
C. 周廷弼
D. 张謇
《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
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井渠
D. 白渠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除了藩镇之外,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这使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户部侍郎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革: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输,“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刘晏提出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潘镛《中晩唐漕运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漕运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漕运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