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使法西斯侵略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更加明朗化。战争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于是美国转向制日援华的轨道上来,国民政府争取美国建立庞大的援华体系。1940年11月,罗斯福三度连任美国总统后,即宣布对华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材料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摘编自龙本宁《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材料三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目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
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普遍追求,但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价值和民主形式。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方面,如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对比上图,指出梭伦改革前后雅典国家政权组织发生的最明显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可知,在民主政治方面,近代西方社会与古代希腊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连续的“血缘”关系。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特殊的民主”的突出表现。(要求:结合具体的制度分析其特殊性)
1990年,承包经营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6.3%,家庭承包的土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8.6%;农村第一产业收入的95.4%来自家庭经营;在农村各经营层次中,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8.6%。据此可知
A. 市场经济体制显示了经济发展成效
B. 农村出现了家庭农业和市场的结合
C. 非公有制经济主导了经济社会发展
D. 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1971年7月,美国的盟国得知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消息之后,有种被美国欺骗的感觉,因此干脆转为投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赞成票。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由此可见
A. 美国遭到多数盟国成员反对
B. 中国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C. 西方“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D. 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下图分别是1873年和1882年刊登在《申报》上的两则广告。这两则广告
A. 都含有推销外国机器的目的
B. 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D. 带有明显的西洋味道
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
A. 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 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C. 社会动荡造成米价居高不下
D. 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