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 职官简练,事物清闲
C. 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 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 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 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 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
A. 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
B. 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D. 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
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 省数 | 道、路数 | 州数 | 郡(府、国)数 | 县(侯国)数 |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 | — | 36 | 不详 |
西汉平帝(1—5年) | — | — | 13 | 103 | 1578 |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 — | 13 | 105 | 1180 |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 | — | 190 | 1255 |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 | 15道 | — | 328 | 1573 |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 | 26路 | 288 | — | 1234 |
元朝 | 12省 | 183路 | — | 97 | 1425 |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 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 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D. 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