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亡征》中指出:“种类不寿,主数即世,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羁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确立了:
A. 君主专制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 贵族寡头制度
《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这种政治制度革新中通判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B.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革除郡县制的弊端
D. 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数其后荐辟广,荫之滥,杂流之猥祠之,日月益,遂至不纪。而明清时则可通“捐纳”,即向政府交钱获得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
A.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 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 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