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四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况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

 

 

(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3)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 试题第(1)问,“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主要的特点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主要包括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等等。 第(2)问,第一问地位,从材料中“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可以看出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第二问作用,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第(3)问过程,“初税亩……初者,始也”“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前者从事实上确立土地私有,后者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源是要从生产力的发展,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查看答案

《荀子》:“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 施行仁政

B. 礼法并施

C. 君民共治

D. 民轻君贵

 

查看答案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 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B. 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 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A. 长篇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B. 形体严整的文人画大量涌现

C. 能够歌唱的词成为文学主流形式

D. 民众喜闻乐见的京剧在城乡演出

 

查看答案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中出现于隋唐之际的是(  )

A. 火药    B. 指南针    C. 造纸术    D. 雕版印刷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