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原始自然崇拜
明朝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发展冲击农业
B. 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国家税收政策变化
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 商朝人善于经商
B. 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 商鞅变法的规定
D.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对“三角贸易”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为欧洲工业发展准备了原料、市场和资本
B.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C. 为美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D. 给非洲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在中国古代,“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于
A. 宋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清朝
该图体现了古代中国农村“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后,“耕”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洋布的大量输入
C. 民族工业的兴起
D. 洋务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