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0世纪30年代,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地区,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厂址却设在湘潭。这些举措反映
A. 有利于强化国民政府统治
B. 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D.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
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
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陈启沅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
A. 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B. 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C. 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D. 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经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式经济在内的经济结构。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 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B. 新式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经济因外力而走向近代化 D. 经济发展采用西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