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
A. 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
B. 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C. 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 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 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 说明工业革命未提高工人生活质量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C. 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D. 反映了英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A. 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 帝制仍有社会基础
C. 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1848年,大约有20%的波士顿人乘火车上下班。208列火车中有118列出入于该城的7个终点站,这些线路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区向外伸展,服务于波士顿15英里方圆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B. 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
C. 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
D. 经济结构革命性变化
自17世纪以来,由于弗兰西斯·培根和牛顿等人的著作,科学突飞猛进,每日都揭示新的宇宙法则。有人认为自然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这表明科学发展
A. 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 推动了思想变革
C. 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D. 促使代议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