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 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B. 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 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
D. 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 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8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A. 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 遏制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 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各国
D. 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1937年3月21日,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被迫签订协定,承认钢铁工人组织的工会。不久,所有美国钢铁公司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类似合同,他们都同意增加工资10%,每月减少工时为40小时,加班时工资加一半。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
A. 钢铁公司已形成了全行业的垄断
B. 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C. 政府和劳工对资本家的强大压力
D. 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A. 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 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 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
A. 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
B. 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C. 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