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C. 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D. 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 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 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 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 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着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材料反映出江浙地区
A. 形成区域性市场
B.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海陆交通的便利
D.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 资本主义萌芽
B. 劳资矛盾尖锐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商品经济发达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