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那些在竞争中失去自我,失去精神家园的人们面对茫茫宇宙大声询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反映这种现象的文学思潮属于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登刊标题为“科学革命”的文章,讲述了“宇宙新理论”与“牛顿观念的破产等”内容。该报所指的“科学革命”是
A. 相对论
B. 地心说
C. 日心说
D. 进化论
近代中国有思想家认为西方之所以胜于中国,不仅在器械,更在于政教制度,“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由此可见,他主张
A. 中体西用
B. 固守传统
C. 维新变法
D. 全盘西化
北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明末清初顾炎武也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与这两句话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1949年,美、英、法等国就共同防御达成多项协议,由此建立的军事同盟是
A. “华沙条约组织”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11年,上海拥有丝厂48家,丝车13738台;1914年增为56家,丝车14424台;1917年猛增为70家,丝车18386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 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
D. 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