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为了...

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

——人民版《历史必修1》

 

 

材料二:(孔子的学说)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均引自《明夷待访录》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成为“国家正式教义”的标志及其原因。

(3)黄宗羲的思想广受关注,有以下两种观点可供讨论:

①“其所论之民本思想实上继孟子贵民之绝学,下开梁启超、孙中山诸氏民治思想之先河”。

②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在“咨议机构”、“立法主体”两方面与近代西方民主理论有着根本区别。你同意哪种观点?若同意①请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予以说明。若同意②请结合材料二进行论证。(只答序号不写理由不得分)

 

 

(1)政治理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统治者“克已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诸侯国:鲁国。 特殊方式: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 (2)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 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 (3)同意①:黄宗羲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倡导君臣平等、决是非于学校,重民抑君,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开近代民治思想先河)。 同意②:黄宗羲认为议事于学校、君主立法,与西方代议制下的议会立法、议事于议会有本质区别。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就是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推行德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最后回到了鲁国。特殊方式是指孔子专注于教育,创办私学,并编订了文化典籍六经。 (2)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说成为国家正式教育是指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学。原因可以从董仲舒对儒学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汉武帝对儒学推崇等角度回答。 (3)解答本题时对观点一、二都可以选择同意,进行论证即可。同意①可以从黄宗羲批判专制、否定帝权、倡导君臣平等等角度回答。同意②可以从黄宗羲主张中国的君主立法与西方代议制下的议会立法的不同的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24年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关税平等

1825年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国门洞口”

1849年

英国废除《航海条约》,并完全征服印度

拿破仑三世时期

法国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1860年

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2》整理

材料三  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形成世界市场的主要条件。

(3)材料三反映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变异?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关系中的相关史实,从经济角度说明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两重影响。

 

 

查看答案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著《法国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加试题)1922年,李大钊的一篇演说稿写道: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在资本主义发达中,产生了一种新势力。这种新势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发生,恰如鸡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打破卵壳,是革命的现象;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象。有些人,愿意进化而不愿革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程’。”这反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

A. 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B. 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施

C. 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D.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

 

查看答案

鲁迅论及新文化运动时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据此判断,下列属于“拆掉屋顶”式的言论有

①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

②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③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④孔孟言论,如民贵君轻之说,值得探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无徵(验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一主题思想突出表现在

A. 《海国图志》

B. 《孔子改制考》

C. 《天演论》

D. 《变法通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