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在富商大贾中,“儒商”人数明显增多,商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心加强,产生了商人文化,如尊崇子贡、范蠢等富商典范,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唐宋以来,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等,这就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应工组织生产。

——摘编自唐文基《16到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16世纪西欧的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如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英国的圈地运动,都有益于商业发展。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17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创造了有效的商业行为和更高的商业利润。如16世纪中叶,英国利用尼德兰移民的力量,成功地生产了“绒线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17世纪西欧各国积极投入到世界贸易竞争大潮,特别是英国,制定优惑政策,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

——摘编自王素琴《对西欧封建商业迅速跨越资本主义门槛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呈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西欧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并说明与西欧相比影响中国商业革命转型的因素。

 

 

(1)特点:与世界同步;出现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商人文化产生);渗透城乡;集中在传统部门。 影响:推动城市化;商人地位提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原因:政治环境(政策支持);思想意识(思想解放);大农业影响;移民政策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因素:专制政体的阻碍;小农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传统观念的束缚;严格的户籍管理。 【解析】 (1)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从商业革命的兴起范围、商业文化及涉及区域、部门进行归纳概括即可,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雇工组织生产”从商人地位、城市化推动及新的生产方式进行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结合所学从政府政策、思想意识、移民影响、贸易发展等因素进行分析即可;二问结合所学并对比西方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从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思想观念、政府政策及对民众的自由限制等因素进行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注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形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

——据梁治平《法辨》、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查看答案

“‘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 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C. 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

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查看答案

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 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 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C.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D. 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查看答案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A.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 体现了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C. 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

D. 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