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A. 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 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 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 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外贸的经济目的明显
B. 交往带有一定的掠夺性
C. 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
D. 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
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信田,明确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A.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 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C. 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D. 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