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表,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结论正确的是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66 |
A. 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反映了古代文化的衰落
B.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强化
D.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道:“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这一看法
A. 肯定了科举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
B. 是对三省制下相权制约君权本质的评价
C. 否定三省制下中央运行机制的设置
D. 忽略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实质
宋代以来,在很多体现才子佳人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往往有作为读书人的男主角进京赶考,考取状元后迎娶美人的情节。就是那些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才最终实现夙愿。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
B. 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C. 戏曲小说符合市民精神文化需要
D. 市民阶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A. 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 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 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权力
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