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汜胜之书》写道:“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

《汜胜之书》写道:“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写道:“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

A. 精耕细作的特点

B. 重视因地制宜

C. 生产力水平低下

D. 重视耕作制度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产量,其表现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而《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都是属于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A选项符合题意。因地制宜属于精耕细作的表现,不属于本质特点,B选项排除。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与生产力发展无必然关系,C选项排除。材料与耕作制度无关,D选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 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查看答案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 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查看答案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查看答案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