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汜胜之书》写道:“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写道:“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
A. 精耕细作的特点
B. 重视因地制宜
C. 生产力水平低下
D. 重视耕作制度
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 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 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