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

A. 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B. 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C. 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D. 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并没有真正解决政权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农民的负担虽比共产主义时期有所减轻,但由于国家在土地、雇用劳动力使用、购买农机具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要求按最低的国家价格出售粮食、征收粮食税的强制方式等,使得农民与国家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出现了材料中叙述的现象,说明当时仍未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水平,即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妨碍国家工业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实行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开始,故C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

B. 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

C. 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D. 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查看答案

梭伦改革时强调,“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影响梭伦这一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 雅典公民国家观念增强

B. 全民平等的民主制度

C. 财产等级制的严格限制

D. 改革初衷和阶级地位

 

查看答案

1956年9月,陈云提出“主体”与“补充”思想,“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 正在探索经济管理体制

B. 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试图逐步恢复市场经济

D. 鼓励私营经济的独立发展

 

查看答案

“五四”事件爆发时,报刊杂志多以“学生界事件”、“示威事件”来命名,梁漱溟曾就运动著文《论学生事件》;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这是因为

A. 国内近代传媒技术落后

B. 事件升级加剧社会关注

C. 历史事件总会稳定发展

D. 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领导班子不分满汉,配置为一尚书二侍郎,打破了旧六部满汉两套班子的管制模式。这说明清政府

A. 外交体制日益近代化

B. 中央集权的显著强化

C. 开始与西方平等交往

D. 成为列强侵略的工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