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或局部)通用语言演变
——摘编自张箭、李兵《近现代全世界通用语刍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7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国企改革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约束激励机制尚束健全等问题。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上任伊始采取经济应急措施,推行“百日新政”,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济难以真正复兴。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百日新政”作用有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
罗纳德-芬德利在《强权与富足》中指出:“一战、二战、冷战表明,要保持世界经济整体持续发展,避免冲突、世界不分裂成不同的竞争阵营、避免过度扩张、国际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非常关键。”这说明,战后以来国际自由贸易机制的建立
A. 有效消除了战争根源
B. 满足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
C. 保证了全球共同发展
D. 有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
A. 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B. 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C. 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D. 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
B. 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
C. 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D. 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梭伦改革时强调,“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影响梭伦这一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 雅典公民国家观念增强
B. 全民平等的民主制度
C. 财产等级制的严格限制
D. 改革初衷和阶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