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
B. 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
C. 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
D. 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主因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皖南古村落,地处安徽南部的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与山有着浓浓的情怀,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但皖南古村落同样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水有着不解之缘。……正是由于皖南古村落聚居环境的独特性,其水景观也呈现独有的特征。它既不同于江南水乡古镇般水气氤氲如泽国,也不同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八水”般浩浩然泾渭分明,更不同于西南高原的江河般漭漭奔腾。
——朱姝莹、陈永生《皖南古村落水景观特征分析》
材料二
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
完成下列要求:
(1)皖南古村落营建时注意对水的利用和保护,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皖南古村落水系的特征,并以西递与宏村为例加以说明。
(2)皖南古村落是徽派建筑的代表,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徽派建筑艺成就的主要表现。
(探索历史的奥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多公里的马斯温戈镇附近,是津巴布韦首都以南,非洲最大和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大津巴布韦在班图语中意为“石头城”。在公元13—15世纪,曾是南部非洲古王国的都城,遗址于1877年被发现,占地达一万多亩。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摘编自王青青《津巴布韦:大津巴布韦遗址》
材料二 大津巴布韦遗址之建筑群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大津巴布韦遗址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的特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拿破仑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史学界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使法国由共和国变为君主国,在政权形式上是倒退。拿破仑作为皇帝,确实是一个独裁者,他不仅镇压了王党的复辟活动,而且取缔了言论、集会、出版等自由,对雅各宾和工人组织进行了残酷迫害。但拿破仑帝国是资产阶级帝国,拿破仑的集权措施是法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所必需的。
——裴泽湘《拿破仑与欧洲》
材料二 推翻封建制度,实现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震奋欧洲的思想。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虽然对法国爆发的革命欢呼雀跃,但是却无力效法法国的榜样而付诸实践。拿破仑战争则帮助了他们,弥补了他们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在众多的国度里都成为执政者。同时,“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攻无不克的军队和大炮的陪伴下,对欧洲的影响更为深刻。
——刘书林《拿破仑战争在欧洲的进步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独裁统治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采取集权措施的主要社会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拿破仑时期的对内独裁和对外战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规模较大的社会变革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这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正如司马光批评的那样,反对派认为,与其说新政节省了财政开支,不如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加深了官僚化。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在写给司马光的信中,王安石礼貌地反驳道,对借贷制度的改革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雄心勃勃地宣布“天下弊事甚多,不可不革”之时,王安石就“以激切奋怒之言以动上意。”扬言“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唐)太宗为哉!”求治心切的宋神宗把王安石的大话作知音,于是开始了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具有否定一切为思想倾向,他根本不把宋朝放在眼里。他在变法中废除了宋初许多好的政策法令,在泼污水时泼掉了孩子。
——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改革计划”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什么法令?从正负两面简述它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贸易战的背后往往有政治利益或意识形态的较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就确定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的方针。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2月28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关于美国对华贸易的政策》的报告时就说,中共既要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又要重建国家,它势必寻求外援,寻求与西方的贸易,因此“在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地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3月3日,这一报告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1号文件获得总统批准。
——陶文钊《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
材料二 70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而且,这种管制中的治外法权“成为美国与西方盟国经济摩擦的火种,进而发展成为二者之间的外交问题”。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这样的事实:近20年来,美国一直在世界上鼓吹和带头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不但没有奏效,反而遭致自己对华利益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的贸易管制,作为调整对华政策的突破口。
——何海波《尼克松政府对华贸易管制政策的缓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批准艾奇逊报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的背景。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合作与分歧”为主题,就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