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
著作 | 作者 | 时间 | 记载内容 | 历史结论 |
《农政全书》 | 徐光启 | 明代 | 在中国最早称呼其为“玉米” | 玉米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 |
《金瓶梅》 | 兰陵笑笑生 | 明代 | 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 | |
《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 黄邦和 | 现代 |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 |
对上表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
B. 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
C. 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
D. 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
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A. 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
B. 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 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
D.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A. 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 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 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 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B. 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 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D. 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
刘邦晚年 |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 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 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