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 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B. 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 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 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教授出生地分布 教授工作地分布
A. 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
B. 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
C. 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D. 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 国营经济 | 私营经济 |
水电工业 | 89% | 11% |
冶炼工业 | 90% | 10% |
机器制造业 | 73% | 27% |
化学工业 | 75% | 25% |
饮食品工业 | 23% | 77% |
服饰品工业 | 8% | 92% |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A. 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 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D.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 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C. 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 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 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