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并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土——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責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四: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请回答问题:

(1)相对于西周的“士”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何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所希望建立的理想社会。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盂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及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景,

(3)材料四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发展成为一个有理想主义精神、对整个社会有深厚关怀的知识分子阶层。 简述: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仁者爱仁,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法制观念: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3)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或这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 (1)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简述,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孔子“仁”、“礼”、“为政以德”等思想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法制观念,孟子法制观念,从材料“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法制观念,从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第二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 (3)第一小问方法,从材料“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可见梁启超在评价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第二小问评价,注意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论,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并为未来掌权的资产阶级构建政治蓝图。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回顾相关知识点进行评价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A.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

B. 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C. 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

D. 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查看答案

二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趋向的背景主要是

A.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时代主流

B. 区域性与国际性的合作加强

C. 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

D. 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1955-2007年1美元兑换日元的数量变化,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二战后初期日美经济发展同步

B. 弱势的日元利于日本经济崛起

C. 20世纪晚期日本经济实力领先于美国

D.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秩序稳定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赫鲁晓夫在改革过程中感悟到“冷战"后新时代将会到来,但他又无力自觉地把握住战后时代转换的重要契机,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体制。他只能是个过渡性的人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

A. 不能担当领导苏联的重任

B. 无力推动苏联社会的进步

C. 没有尝试突破传统经济体制

D. 在改革上具有表面化特征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初,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据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旨在

A. 缓解国家干预经济带来的弊端

B. 完全放弃凯思斯经济主张

C. 下放一定的权力免地方分裂

D. 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