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民国时期各种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资本类型 | 1913年 | 1920年 | 1936年 |
中国民族资本 | 18 | 24 | 59 |
中国官僚资本 | 26 | 25 | 8 |
在华外商资本 | 56 | 51 | 33 |
A. 民国时期外资长期在中国占主体地位
B.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C. 抗战之前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最终形成
D. 世界局势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图表数据源于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该图表数据不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类别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 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B. 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冲击
C.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D. 中国重工业发展很快,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某史书记载:“乔治·华盛顿长期相信‘虽然中国人的形象和外表很有趣,但也是白种人’。华盛顿这一错误观念直到1785年才由一名记者予以纠正。”下列对华盛顿“错误观念”的成因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
B. 当时美国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了解不多
C. 乔治华盛顿未曾到过中国
D. 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是白种人
明朝时期浙江巡抚围攻宁波双屿岛,驱逐葡萄牙殖民者,逃脱中外走私船1290艘。士大夫们逐渐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B. 海禁期间加剧了寇患盛行
C. 葡萄牙侵占了宁波地区 D. 士大夫认识到顺势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