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国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5.5%……针对这种状况,国家的决策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题文)《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 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 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C. 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 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 原料供应不足 B. 发展速度迅猛
C. 资本明显短缺 D. 地区分布失衡
下表是民国时期各种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资本类型 | 1913年 | 1920年 | 1936年 |
中国民族资本 | 18 | 24 | 59 |
中国官僚资本 | 26 | 25 | 8 |
在华外商资本 | 56 | 51 | 33 |
A. 民国时期外资长期在中国占主体地位
B.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C. 抗战之前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最终形成
D. 世界局势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图表数据源于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该图表数据不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类别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 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B. 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冲击
C.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D. 中国重工业发展很快,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