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 忽视了对先秦孺家经典的传承
B. 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C. 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 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附加题(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选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惯行于明朝270多年。由于只发不收,导致市场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正统九年(1444年)“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
——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醒中国》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贼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注意:本题为B层学生必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饿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集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暑、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暑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 20世纪中,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货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货款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国)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
(注意:本题为A层学生必做)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物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必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徳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昊于盧《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业革命”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特尔”所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及其实质和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