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A. 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 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 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 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 职能 | 主要表现 |
理藩院 | 管理 |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
内务府 | 保护 |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
军机处 | 控制 |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
这说明清朝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询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
A. 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 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 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D. 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 忽视了对先秦孺家经典的传承
B. 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C. 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 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附加题(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选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惯行于明朝270多年。由于只发不收,导致市场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正统九年(1444年)“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
——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醒中国》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贼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