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

A. 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B.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

C.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 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

 

B 【解析】 据材料“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是要求统治者和人民不能隔绝,要有沟通和互动; “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即实行民主政治;据上分析,此论点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正确;据所学可知“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信息可知,此时洋务运动处于兴起之时,材料更强调的是“西方的公举和公论”,即兴民权,因此A理解片面;材料强调的冯桂芬“之说”,据所学可知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故C错误;据材料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等信息,不能判断其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A. 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 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 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 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查看答案

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查看答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询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

A. 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 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 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D. 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查看答案

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 忽视了对先秦孺家经典的传承

B. 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C. 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 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

 

查看答案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