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的文章,并增加了由毛泽东拟定的新标题《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还加了一段按语:“我们欢迎对错误作彻底的批判(一切真正错误的思想和措施都应批判干净),同时提出恰当的建设性的意见来。”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学术问题需要
A. 坚持百家争鸣
B. 强调阶级斗争
C. 坚持百花齐放
D. 提倡兼容并包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始于党的建设中的哪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A.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B. 为什么要进行党的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C. 为什么要进行党的建设,怎样进行党的建设
D. 要不要进行党的建设,怎样进行党的建设
1897年7月孙中山在伦敦查看了贫民窟,学习了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他开始相信,中国不需要经历在欧洲实现产业革命的那种社会动乱。他能够通过社会改革,跨入队伍的行列。为防止发生欧洲那种社会动乱,孙中山起初的主张是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节制资本
D. 平均地权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 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 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 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是“愚民”“群盲”。这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 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 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 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