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 遭到了普遍反对
B. 忽视了道德教化
C. 最终必然会失败
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有远见的是
A.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B. 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C. 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 废除武士制度,实行征兵制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映了
A. 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B. 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
C. 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D. 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下对列宁的观点说法成立的是
A. 1861年改革成功地改造了沙皇专制统治
B. 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
C. 新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力量在壮大
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它意识到历代那些实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概念已被一扫而光;经过检验,它们被视为虚无;它们被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被看成是童稚的幻想。……宗教信仰的衰退一直没有被人觉察,因为它在暗中被进步、国家主义和名目众多的极权主义谬论的宗教信仰取代了。所有这一切都被战争所毁灭。”下面文学作品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的是
A. 《唐璜》
B. 《战争与和平》
C. 《约翰.克里斯多夫》
D. 《等待戈多》
波兰电影导演安德兹·瓦达曾说:“奥斯威辛,和别的许多事物一道,对德国而言,是无法规避的。也就是说,歌德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贝多芬和毒气室;康德和铁血统治,所有这些,都无可磨灭地属于德国遗产。”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对此会点头同意。这一事实主要说明德国知识分子( )
A. 同情波兰在二战中的遭遇 B. 正视德国民族的光荣和丑陋
C. 被迫接受二战失败的事实 D. 认同德国历史遗产丰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