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C. 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经济形态⑤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 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 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 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 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 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 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 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李斯特《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得以发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方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