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9月间,东北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国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A. 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
B. “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C. 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D.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 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C. 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据统计,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由此可知
A. “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
B. 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
C. 沿海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D. 工业“大跃进”局面已形成
1953年12月,某大资本家说:“做老板迟早死路一条,企业必须走联合国的道路。”材料中的“联合国道路”实际上是指
A. 实行公私合营
B. 企业完全国有化
C. 建立生产合作社
D. 走合作化道路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影响
B.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19世纪末,清政府对私人资本网开一面,“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政策思路推动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的阶段。清政府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 洋务运动破产,物资供应严重匮乏
B. 效法东洋,走上自强求富道路
C. 清政府巨额赔款加剧了财政困难
D. 迫于资产阶级变法与革命,清政府与资产阶级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