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2)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可知,这种乡举里选的制度强调考查人的言行举止,是否贤良。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第二问:根据汉代察举制相关所学知识,察举制强调孝顺、廉洁、贤能,根据材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可知,察举制通过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通过惩恶(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第三问:根据材料“今立中正,定九品”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依据“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结合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强调门阀大族的出身,而忽视官员的品行和才能。结合以上问题的作答可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科举选官制度……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等信息结合科举制度的影响相关所学知识和上述问题的作答从阶层的流动、统治基础、儒学地位、选官权的集中、官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分析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 “9·11”事件

B.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C. 苏联解体

D. 不结盟运动兴起

 

查看答案

1971年10月25日晚上(北京时间26日上午),当联合国会议大厅的电子计票牌显示最表决结果时,人们立刻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歌声、欢呼声汇聚在一起,犹如大的波涛,汹涌澎湃,回荡在会议大厅,经久不息。这是人们在欢庆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查看答案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A. “求同存异”方针

B. 不结盟运动

C.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查看答案

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A.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查看答案

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重要共识,统称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A. 和平统一

B. 海峡两岸文化共通

C. 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经济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