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A. 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
C. 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业生产
D. 冶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A. 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 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 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 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 南方人聪明
B. 政治中心南迁
C. 宋代重文轻武
D. 经济重心南移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北人南迁
A. 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 导致南北风俗习惯趋同
C.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D. 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