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石门)镇油坊有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 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
B. 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C. 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
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
A. 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B.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 逐利意识普遍强化
D. 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