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 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 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 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 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1637年,英国商船首次来华,即发生炮击虎门炮台,击沉中国商船之恶劣事件。1700年,东印度公司在定海设立商馆,不久即派遣喀恰浦对舟山列岛进行海岛、海域的调查。1787年,英王训令,希望“占有一个小地方或者地势比广州更便利的附属岛屿”。这表明英国
A. 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输出
B. 开始致力于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C. 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D. 对华贸易与破坏中国主权紧密相连
德意志帝国宰相拥有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等权利,但在表决失败时议会无权对其投不信任票或迫使其辞职。这主要是因为
A.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没有立法权
B. 德意志帝国实际上仍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C. 宰相由皇帝任命并且对皇帝负责
D.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他们(欧洲的民主派)“昔日创制的民主原则,在美国完全取得统治地位。它以最直接、最无限、最绝对的形式在美国得到了实现”。这里肯定了
A. 美国宪政对欧洲的影响
B.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典范性
C. 欧洲适合君主立宪制
D. 美国充分保证人民的权利
下图中,19世纪后期的英国政党领袖格莱斯顿(戴着一顶高帽子)坐在一个公共马车上。这种交通方式相对廉价,所有阶层的人都负担得起。与他一起乘车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穿着得体,但不属于英国的富有精英阶层,精英们仍然乘坐从后窗可看见的那种小马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
A. 政治民主化程度加深
B. 交通领域尚未出现新变革
C. 特权阶层势力依然强大
D. 下层民众成为政治决定因素
1694~1697年间,英王威廉罢免了内阁中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了由辉格党“小集团”所组成的一党制内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国王的权力没有得到限制
B. 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C. 政党政治不利于政局稳定
D.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