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出现这一结局主要是由于
A. 孙中山变革社会能力不足
B. 群众对三民主义认识肤浅
C. 缺乏强有力政党领导革命
D. 满清政府的势力过于强大
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这一认识
A.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
B. 挽救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危机
C.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 强调危机促使近代政治革新
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指出,概括起来,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中央失去把握之权。他意在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是清政府灭亡的直接原因
B. 使地方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
D. 成为此后政治变化的关键因素
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 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 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 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 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1637年,英国商船首次来华,即发生炮击虎门炮台,击沉中国商船之恶劣事件。1700年,东印度公司在定海设立商馆,不久即派遣喀恰浦对舟山列岛进行海岛、海域的调查。1787年,英王训令,希望“占有一个小地方或者地势比广州更便利的附属岛屿”。这表明英国
A. 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输出
B. 开始致力于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C. 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D. 对华贸易与破坏中国主权紧密相连
德意志帝国宰相拥有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等权利,但在表决失败时议会无权对其投不信任票或迫使其辞职。这主要是因为
A.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没有立法权
B. 德意志帝国实际上仍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C. 宰相由皇帝任命并且对皇帝负责
D.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