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虽然王朝更替,但是政治制度还是一朝一朝延续下来。这种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和在沿袭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阶段性,以及各项具体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进行的,这个核心就是皇权。秦统一全国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和强化,官僚政治制度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成为支配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种基本形式。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虽然不断经历改朝换代但只是更换皇帝而已。究其原因,实是顽固的人治观念在作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官吏的任免、铨选、考课、奖惩等逐渐制度化,其体系之完整,规范之详密,制度之完备,均居于同时期世界的前列。
——摘编自姚伟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嬗变与特征》
材料二 孙中山以其三民主义努力启迪人民的政治文明意识,使人民认识到社会进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历史潮流,从政治制度变革的角度向国民灌输了鲜明的政治文明意识。这以后,尽管出现了袁世凯、张勋等独夫民贼,但都被中国人民一个个赶下了台,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辛亥革命把皇帝赶下了台,民主权威和政党权威代替传统的君主权威和清官权威,多元化主体参与政治的局面初步形成。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改变了封建专制的政治运作系统,同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为中华民国设计了一套制度架构。在如何推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进程,孙中山提出和平渐进,稳定有序的思路。辛亥革命斗争实践中,孙中山坚持必须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腐朽政权,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同时又竭力主张和平建国、渐进改革。……各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应该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张全省马小茹《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开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并分析其原因。
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及其军队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国民党则称其为“裁乱史”。这表明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得以呈现
B. 立场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
C. 历史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是否成功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933年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保卫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遵化的省五中男生往阵地上送子弹,女生负责救护伤员;城内商家店铺纷纷慷慨解囊,中共党员国西亮遵照遵化县委指示,到29军第二师出任武术教师,传授实用刀术。材料反映出
A. 国共双方有合作抗战的意向
B. 团结抗战具有民意基础
C.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比较积极
D. 全民族抗战局面已形成
1931年9月,中共中央决议,要求各苏区在10月中旬前选派代表,到中央苏区参加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苏区必须在十月革命节正式成立苏维埃全国临时政府”。据此可知,当时
A. 中国革命已走上正确的道路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 中共中央坚持“苏俄式道路”
D. “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影响革命
近代史上的这场运动,学者将其价值概括为三种“真精神”——“民众自决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另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实际影响—“思想改革的促进”“社会组织的增加”“民众势力的发展”。这场运动
A.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张海鹏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出现这一结局主要是由于
A. 孙中山变革社会能力不足
B. 群众对三民主义认识肤浅
C. 缺乏强有力政党领导革命
D. 满清政府的势力过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