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签署《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0年,英国与奥地利、瑞典等国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相约“逐步取消成员国内部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对其他国家的工业品仍保持不同的关税率;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政治一体化”等。英国此举的目的是
A. 阻挠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B. 抗衡欧洲经济共同体
C. 全力推进欧洲自由贸易
D. 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后初期,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这一局面
A. 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展
B. 使凯恩斯主义得到普遍认可
C. 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D. 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B. “文化大革命”冲击
C. 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 “大跃进”运动开展
在近代英国,随着社会的变迁,小雇主和劳动者感到他们受贵族或乡绅保护的关系已经非常微弱了,而后者也将前者视为社会败类,不愿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这种演变反映出
A. 工业经济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击
B. 经济危机造成社会关系的混乱
C.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
D. 工业革命使贵族阶层实力增强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同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A. 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 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 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 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B. 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 锑锡输出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 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