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实行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A. 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C. 秦朝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 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题文)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 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 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 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B. “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C. “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D. “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
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都求之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