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王朝,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王朝,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时的清朝,大城市人口竟只占总人口的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 清朝经济的衰败

B. 小农经济的影响

C. 市镇经济的发展

D. 赋税制度的变革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对大城市的人口进行了一部分的分流,故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才会下降,C项符合题意。清朝经济较之前朝并未出现衰退,1820年经济总量仍占世界第一位,排除A;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主要的经济形式,其并不会引起唐宋时期和清代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的重大变化,排除B;赋税制度变革的主要影响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造成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化,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

A. 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 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D. 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查看答案

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A. 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 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 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D. 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查看答案

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C.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查看答案

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